幅员广大的中国,每隔几星期就会有美术馆开幕的消息,不足为奇,这股风潮并不侷限在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等,传统的一线城市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地,深圳也不例外,2017年12月,一座乘载许多中国第一的文化机构「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(Sea World Culture and Arts Centre)」的盛大开幕,迎来了日本代谢派建筑大师槙文彦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,同时也是众所期待,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(Victoria & Albert Museum,简称V&A)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案。
由深圳招商蛇口投资兴建和管理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,座落在深圳湾水岸的第一排,是一座半开放且素雅的白色建筑,面山也临海,更有座屋顶花园。从户外长楼梯,便可登上屋顶远眺香港,贯彻槙文彦擅于连结建筑内外部空间的特色。在这座包含剧场和展演厅的综合文化机构,由创新文化平台「设计互联」(Design Society)的《数字之维》(Minding the Digital)、V&A的《设计的价值》(The Value of Design),以及槙文彦和槙综合计画事务所的《筑·梦》,此三个展览作为文化中心的开幕首展。
身为战后日本重要建筑师的槙文彦,对台湾来说其实不陌生,刚完工的机场捷运台北站,待兴建的台北双子星大楼也同样由他设计和主导。为了这个耗时七年、在中国完成的首件作品,高龄89岁的槙文彦,依然风尘僕僕地从东京来到深圳参与开幕,并亲自讲述设计理念,同时导览正在展出的《筑·梦》建筑展,可以见得这项建筑案对他的重要性。他在开幕的演说表示,这座建筑旨在连接山和海等自然美景,让观众走进来欣赏艺术展览,成为城市最动人的人文景观,由里而外相互呼应。
将环境的感受融入设计,一直是槙文彦以来的风格,受到基地景观的启发,他将自然的条件发挥到极致。从空中俯瞰,文化中心面向三个方向延伸,一侧厢房面向湛蓝大海,一侧面向翠绿群山,而另一侧面向高度发展的城市。走进建筑里,主要的空间透过一条纵走的轴线串连两端不连续的带状空间,配合挑高的玻璃帷幕,让整座文化中心都能够享有通透的自然光,而挑高的空间,也能作为大型装置展演空间,空中的走廊连接各个不同文化机构,呼应文化中心营运单位「设计互联」的名字由来,作为一个让设计和相关人员交流的平台。
在《筑·梦》建筑展,包含早期华歌尔艺术中心(Spiral Building)、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的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,以及最近落成的世贸中心四号大楼等,透过展览更能够清楚了解槙文彦50年以来的设计理念。
若没有质量好的展览和规划,即使是建筑大师之作,也难免成为好大喜功的空壳,在中国有无数的美术馆在开幕后,时常面临展览青黄不接的窘境。不过在这里,招商蛇口特别成立「设计互联」来作为主要展厅的经营团队,馆长则是邀请2015年深港建筑双年展的荷兰籍策展人Ole Bouman担任,来领导一群由本地人组成的策展小组,同时邀请英国V&A博物馆为开馆伙伴(Founding Partner),利用V&A多年的博物馆管理经验和丰富的馆藏,打造文化机构经营的基础,也作为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设计平台,彼此互蒙其利,V&A可以将多年的经验作为文化产业的输出,藉由众多的馆藏和巡迴展扩展市场,对于设计互联来说则可以学习国际经验和接轨。
创立于1852年的V&A是世界上收藏应用艺术品最多的美术馆之一,除了有丰富的馆藏供研究和展示外,每年的特展都为物质历史和文化找到新的观看视角,像是2017年的《Pink Floyd: Their Mortal Remains》或是前几年的《Alexander McQueen: Savage Beauty》,除了分别探讨流行音乐和时装设计本身外,也和社会的发展结合,跳脱仅仅是成列物件的展览模式。
而在中国的首展,V&A则採取了较为传统的设计总论架构,藉以讨论设计带来的价值,将上至公元900年到当代,横跨千年历史的馆藏,企图让观众认真看待这些物质的价值,以及价值观如何驱动设计的发展。也就是说,这些展品不仅有其工艺展现及实际功能,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,进而塑造我们的文化,反之亦然。
如同策展人暨加拿大设计师罗伯特.彼得斯(Robert Peters)的名言「设计创造文化。文化塑造价值。价值决定未来。」由此作为展览的基础,即可发现被挑选的物件都带有着未来的价值。此次的展览设计是由伦敦的工作室Sam Jacob Studio执行,依照展览的七个主题来规划:性能、成本、解决问题、材料、身份、沟通、奇观等。採用非线性的排列,透过一系列不同视角,如仰视、平视、俯视等的档案柜来展示这些物件,让近300个物件的视觉动线有了不同的层次,避免视觉过度的疲劳。
很特别的是,在这个展览里,有许多的物件採用并置的展示方法,企图让读者去判断在同一个主题下,两件不同的器物提供的设计价值,因此比如说在「性能」主题里头,会看见「有着很複杂设计的怀錶」V.S.「多功能瑞士刀」并列的状态,呈现性能究竟是单一複杂的结合,或是多功能的存在;在「成本」主题里,会看见「塑料椅」和「仿塑料椅外观的木头椅子」并列,探讨山寨究竟是改善,还是带来附加价值等议题。
V&A并不只是将馆藏带来中国而已,他们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设计和中国的关连,包括回顾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化和中国现在所处的状态比较,用以探讨中国製造在生产史的地位,以及是否能从製造到创造。而在V&A专门收藏对当代生活产生意义的设计及艺术品的「快速回应」(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)馆藏类目中,就包括了中国人时时刻刻不能分开的「微信」(WeChat)、深圳中学的制服,而这些藏品也都在此次展览中,更增添了与中国在地的文化脉络连结。
作为设计互联的首档展览《数字之维》,同样也以中国製造到中国创造的路程作为发想。众所皆知,深圳有着世界工厂之美名,全球多数电子产品都在这里生产和组装,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累积,深圳也慢慢地试着从「中国製造」转型成为「中国设计」。仰赖着和工厂近距离的优势,深圳也是中国创客(Maker)文化最为盛行的地方,而数位化的思考和设计流程,也带来许多创新变革,因此展览企图从「设计思维」(Design Thinking)出发来看设计和生产之间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,从「数字相遇」(Digital Encounter)、「数字交互」 (Digital Interaction)和「数字参与」(Digital Participation)等三个面向来探讨。
为此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,设计了一个宛如迷宫的空间,让观众在里头穿梭一个又一个空间体验数位有关的设计,而在二楼的部分,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阶梯空间,而完整的平面则是让创客们能够进行工作坊,最有趣的是从二楼可以看见楼下的每一个展间,能够透过不同的角度欣赏设计展品,呼应数位化带来的新思维。在「数字相遇」里,策展人带来一系列透过数位化工具创造出的作品,像是3D列印、仿生设计、演算法等,包括许多传统方法无法创造出的新型结构,或是透过感应器将数据转化到设计上。其中,香港设计师吴燕玲的作品《毛毡苔》(Sundew)就是一例,不仅编织动用繁複手工,作品更会因音调高低而伸缩形变。
在「数字交互」里,则是更近一步讨论人与机器的关係,随着数位和现实世界的定义越加越模糊,像是中国设计师高盈的裙装,即会根据穿戴者的声音、呼吸、肢体等变化,将裙子转变成人类彼此沟通的形式;举例来说《重演者:互动功夫论》透过扩真实境(Augmented Reality)让不可见的文化遗产得以化身真实、进而被观众参与。整场展览,处处充满各式各样的提问标语,意味着这场展览并不急着下结论,而是开启各式各样的数位对话,让观众意识到数位化是如何影响着设计产业与我们的生活。